"有些事現在不做 這輩子也不會再做了"
國片"練習曲"當中的這句台詞 吸引了許多本來不看國片的人前來欣賞
我抱著"研究"的精神 希望用一種"參與觀察"的方式
紀錄這部電影 紀錄觀影的心情 也把這部電影的片段記憶在心中

劇情圍繞一個聽障大四學生的環島日記
第一天從高雄出發 最後一天 回到原初離開的地方
每一個腳踏車輪轉過的土地 都經歷了難忘的小插曲
或許是路人加油的問候 或許僅是一個微笑 在在都顯露出台灣濃郁的人情芬芳

故事進行的方式很抒情
簡單的運鏡技巧 不造作的剪接方式 色彩柔和
日出 日沒 晚霞的幽靜柔美 搭配濱海公路的海濤聲 夜晚鄉間的昆蟲唧唧
不僅為觀眾帶來視覺的享受 在聽覺上也像是聽了場交響樂般陶醉

男主角東明相在旅程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有拍片的鄧安寧 SAYA
有不太負責任的待役青年達倫
有唱著歌謠的原住民老婦人 搭配一個遠古的莎韻傳說
有來自立陶宛 從沒見過山的女孩
有從事教職 即將退休面對新人生的老師
有帶著全家旅行 回憶過往的許效舜
有狂野唱歌 在堤防噴漆的熱血少年
有媽祖繞境的 鑽轎底的阿公
有載著滿車抗議阿嬤旅行的吳念真
有幫忙修車 騎車 悼念死去友人的騎士
有用雕刻記憶家人的老先生

他們都在講台灣的故事
如生活瑣事一樣 絮絮叨叨 一字一語都在書寫感性的台灣
或許有些故事是陰暗的 例如達倫面對的家庭失和 例如抗議阿嬤的失業
又例如導演刻意凸顯的 為了救小孩而在北海岸溺水過世的騎士
但這些刻畫的是如尋常百姓的生活 更因此感動人心

觀看的過程中 時常有令人會心一笑的劇情出現
也有那種讓人想哭的畫面
但我不確定淚流 是為了電影中哪部分的書寫?

是聽障的東明相 面對自己的殘缺時那種寂寞的堅強?
還是敘事中的台灣感性 其實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欠缺?

整部片想要表達的"台灣之美" 透過東明相騎腳踏車的堅毅神采逐漸顯露
搭配公路美景的鋪陳 表現出台灣的好山好水
但更切中命題的 影片快結束的五分鐘內
東明相在台東遇到的一個雕刻老先生
他用雕刻的方式紀錄他的家人 其中有個雕刻是送給媽媽的母親節禮物
是"父慈母輝"的父母雕像
老先生感性的說 "全世界只有一個媽媽"
他用雕刻的方式表明自己愛媽媽的心
用自己所能做到的方式 來愛媽媽

這段我解讀為導演個人的獨白
他即是用拍單車環島紀錄片的方式 來表達自己對台灣 母親的愛
能不能理解為全世界唯一的台灣 唯一的母親?
台灣從陽剛的國族父系討論 轉換到抒情的陰性母親書寫
這樣的轉換所為何來?又在召喚哪些人的共鳴?

結束的時候 有好幾個人鼓掌
這大概是第一次在電影院(尤其是威秀影城這類的約會場所)見識到鼓掌的場面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哭 據說 很多人看到感人的片段
都忍不住流淚 或許是因為劇情營造如此接近平常生活

開演前 我問了隔壁同樣是一個人來看電影的小姐
她說:是因為喜歡導演 喜歡故事 又因為捷安特 又因為是國片
很多元的原因 但是不是最終都回歸到"台灣"這個因素?
看完電影後 她的感想又是如何呢?

我沒有時間細問
電影結束之後 我一個人走在信義鬧區中
第一次覺得沒有孤單 夾腳拖鞋啪啪的聲響 踏在土地上的充實感
是一種真切存在的感受

練習曲 不僅僅在展現台灣的美吧
或者更重要的是發現的過程
每天的生活體驗 都是一種練習的過程
練習發現自我 練習找到自己適合的生活方式
練習如何做自己

憑著一股衝勁
或者是一種研究者的實踐精神
如果不能騎單車環島(這需要絕佳的體力和修車技能)
至少也讓我開車環島吧。

我懷念那些 影片中出現的 我曾經過的土地。
或許還有我 遺失散落的
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ireforyo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