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玫瑰舞孃─跳舞咖啡廳

半世紀的蔡瑞月舞蹈社,綻放台灣現代舞的光芒,雖然曾經遭受無情大火摧殘,卻能浴火重生,化為跳舞咖啡廳,繼續舞動玫瑰馨香,舞動咖啡香。

文/克萊兒  攝影/李建德

走在人車擁擠、精品店林立,充滿現代感的辦公大樓的中山北路,才轉進小巷內,迎面而來的泡泡隨風飄蕩在鮮綠大草皮上,這是跳舞咖啡廳大門傳送的夢幻泡泡。

水泥森林中不只有這個浪漫驚喜,昔日一九二○年代的日式建築聚落,早已開發殆盡,碩果僅存日式風格建築的跳舞咖啡廳,卻吸引不少上班族跟外國人來此放鬆心情。

這裡還有動人的故事。咖啡廳前身是有五十多年歷史、台灣現代舞先趨的蔡瑞月舞蹈社,她十六歲就赴日學舞,回台之後推廣現代舞,卻因白色恐怖入獄,在獄中持續創作,還帶領獄友領會跳舞之樂。出獄後成立舞蹈社,吸引很多藝術家聚集,她還創作《牢獄與玫瑰》,最後一幕是
舞者將玫瑰丟入牢獄內,表達她與丈夫因坐牢無法廝守的哀痛。

一九九四年台北捷運開發,曾一度要拆除舞蹈社,引起許多藝術團體抗爭,希望保留蔡瑞月為舞蹈奉獻的痕跡,後來就成了第一座因為「人」
的歷史而列入古蹟的建物,但沒多久舞蹈社遭人為縱火,古蹟毀於一旦。

經過九年的重建,蔡瑞月舞蹈社弟子蕭渥廷為了不讓古蹟的舞蹈精神消失,在二○○七年重現當年風華,舉辦「夜探玫瑰古蹟」活動,引起廣大迴響。現在除了舞蹈教學,導覽課程,還成立「跳舞咖啡廳」,吸引很多愛好藝文的人士來此邊喝咖啡邊欣賞舞蹈。「不能只是保留古蹟,應該要活化,用很多活動來展現古蹟精神,」蔡瑞月弟子,也是舞蹈家的跳舞咖啡廳負責人蕭靜文說。

半世紀的歷史,融化在翠綠草皮、輕盈舞姿與咖啡香中,也許這就能傳達出,蔡瑞月追尋美好人生的心願之一吧。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四十八巷十號
電話:02-25233645
網址:www.dance.org.tw
每人最低消費八十元,下午茶套餐每人約二○○元。


-------------------------寫在出刊之後-----------------------------------------
這是第一篇放在天下正刊的OFF學稿子,總共交了三次稿子,
最後成了這個樣子。

就是一篇很中規中矩,沒有我風格的文章。
編輯大人向來以「抒情」見長,不過可能我寫的太沒情感了,
他也無力回天,能登上版面我已經很想偷笑了。

這就是新聞採寫的難處吧,很多人都覺得"旅遊記者"這個工作真是輕鬆寫意,
可以把工作當作玩樂,可以輕輕鬆鬆的到處玩、到處看,還有薪水可以領。
我覺得這只說對一部分。

這個工作相較於其他待辦公室的工作來說,自由多了。
而且,從事這行的人通常都很喜歡旅行,
只能說,她們很幸運的從事了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這個工作真是輕鬆幸福。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為了採訪而出去玩,雖然通常可以住到別人眼中的夢幻民宿、或是吃高檔餐廳,
但是,工作繁忙根本沒空享受這些。

我去花蓮出差之前,非常興奮,因為光看民宿的網頁介紹就非常動心,
但出差只有短短兩天,這兩天得完成花蓮預計的所有採訪,
導致白天整天都在台北到花蓮的長途跋涉、花蓮採訪點的奔波,
就連中午吃飯也不能完全放鬆享用,因為要介紹該家餐廳,
所以入口的每一樣食物都要分析其在味蕾上產生了什麼化學變化,
飯後免不了要採訪主人,竭盡腦力的在短短半個小時問完所有應該觀察到的問題。

下午又是豐田村聽導覽,花了兩三個小時候,才草草的吃晚餐。
爲了節省經費,每個人一天只有300塊可以用餐,所以要小心使用。

到達民宿的時候已經晚上八點,我還是很興奮的,一到房間就東拍西拍,
浴室更是讓人感動,竟然還有蒸氣室和高檔石材泡澡浴缸,我一心想用,
但是稍作休息之後得先去和民宿主人聊天,聊一小時之後,才得以洗澡。

我正準備好好享受一下蒸氣,同伴卻告訴我,等下還必須去攝影師那裡挑今天拍的照片,
我原本打算要一邊泡澡一邊看書悠哉度過的夜晚,宣告泡湯。

到攝影師那裡挑片到將近11點,也該是就寢時間。
我原本還妄想可以有點時間假裝一下悠閒,但因為實在太累,我翻了幾頁的書之後,也宣告陣亡。

這並不是輕鬆的工作啊!
只是局外人都想的太簡單了。

而且最嚴重的職業病大概就是不管去哪,都無法真正放鬆心情去玩,
總是想著照片要拍些什麼,取景的角度如何,回來之後要怎麼寫成遊記分享。

但總歸是我的興趣,也許忙了一輩子也無法化身小富婆,但也餓不死。

另一個比較讓人無法接受的,就是「建構」的過程吧。
在現場感受到的,總是比文字上書寫出來的還要多。
而且真正感動人的,通常是很難以言語形容的那種fu,如何期待一篇報導完整的體現了被報導者的精神呢?

就像跳舞咖啡廳的稿子,有些資訊礙於篇幅和立場,都被刪除了。
但那些不重要嗎?

那段抗爭的歷史被筆者(如我、如編輯)消音了,跳舞咖啡廳的精神就無法躍然於紙上。

這些都是後話,我也覺得編輯做的沒錯。
只是寫文章的時候感受到這些,而覺得文字的力量過於強大、也過於弱小。

恰如以前唸傳播效果的時候,有一種說法叫做魔彈理論,
意即受眾都像笨蛋,媒體給什麼資訊就吃什麼資訊,效果百分百。
我相信現在這種傻呼呼的觀眾愈來愈少,但媒體也不能因此而降低對自己應有的期許,
不管是電子或是平面的影像和文字,播送出去就形同死亡,無法更改,也無法預期會造成什麼結果。

豈不謹慎行事?

衷心盼望:以後在媒體工作的我,會記得我寫過這些理想化的媒體角色,並執行他。

arrow
arrow

    claireforyo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