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吳哥窟回來之後,很多朋友都問我,為什麼要去吳哥窟,甚至有人以為我「一去再去」。

大概是因為我這幾年來,一直把吳哥窟列入必去的地方,總是不斷的唸著,「明年要去吳哥窟」,而我今年終於成行。

要說「非去不可」的原因,最關鍵是總有風聲傳出,吳哥窟可能會關閉,屆時無法親眼目睹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小吳哥城。

另一個更為我所期待而難以忘懷的理由是,我想去看「高棉的微笑」。

「高棉的微笑」哪兒看?

為數眾多、如佛陀慈眉善目的神情、雄偉壯觀的國王面容雕刻,就位在大吳哥城內的巴揚寺。

巴揚寺共有49座刻著國王屠耶拔摩七世微笑頭像的高塔,總計有一佰餘頭像。

穿梭在巴揚寺內,隨性一個轉身就能與國王相視而笑。

行前一直擔心吳哥正逢雨季,也許碰不上晴天,但天空作美,高棉的微笑儘管沒有沐浴在金光之中,在藍天的襯托之下,也美的讓人讚嘆。

傳說中,這百餘面的國王微笑塑像,面面都不同,有的笑得燦爛、有的平眉肅穆、有的面容祥和,我悠悠的晃蕩在巴揚寺內,想要仔細觀察每面雕像,但耳邊總不斷傳來「跟著我走,我們現在去那裡拍照」的導覽聲音,也就不得空閒留心左右了。

 

或許是我太苛求,跟團的行程本該不能要求太多;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走完所有的景點,只能求廣、求多,而不能求深。

也可能是我行前幻想太多:

我幻想著,在日出時分,我穿梭在巴揚寺高高低低的建築層,溫暖的淡黃色金光灑在屠耶拔摩七世的臉上,整座寺廟沐浴在晨光之中。

而我偶爾抬頭凝望、偶爾低頭靜思,或是找個幽靜的角落坐看建築群與光影的對話。

想要靜靜的一個人獨處,想要慢慢的走、慢慢的看、慢慢的體會,這是我在吳哥的那幾日裡,心中不斷喃喃的。

在擁擠、夾雜著各國導覽語言的觀光區裡,想要「靜靜的」,或許並不容易。

但我也看到,有些歐美的背包客,獨自坐在某個窗台,捧著書,低頭沈吟,偶爾抬起頭,屠耶拔摩七世好像正笑著,看著。

我喜歡這種與世隔絕的寧靜,好像處在亂世而不受干擾,自在的、開放的、成了一個能反思、感受的空間。

說來也許有點神奇,我總覺得凝視著屠耶拔摩七世的臉孔,心情慢慢的沈澱下來。

這就是「微笑」的力量吧。

在吳哥窟觀光的時候,因為時間太少,大部分的時間就是走馬看花,拍拍紀念照。

旅行團的導遊很厲害,總是知道哪裡是最佳取景點,總能變出很多拍照的花招,保證每個團員都能「拍的高興」,證明自己來過吳哥窟。

很弔詭的,我並不喜歡這種拍照的方式,總想著要多點時間、寧願多看一些;卻也因為想著「要紀念」,而拍了不少照片。

在巴揚寺,我最喜歡的照片是下面這張。

這張照片裡的我很醜,表情沒有準備好,不過畫面中大家都在笑,後頭的屠耶拔摩七世也在笑。

觀光客來到巴揚寺,因為國王的微笑而心情愉悅、開懷大笑;而國王屠耶拔摩七世大概在笑這些遠道而來的旅客,喧鬧的走過這裡,除了照片之外,什麼都沒有留下。

 

大吳哥城內有許多保存完整、雕工精細的浮雕。

我對這些雕工精細的浮雕,總有很多想像。想像著千年前雕刻師傅坐在石柱前,一筆一劃的刻出跳著舞的生動塑像,流傳千年。

我很喜歡的仙女雕像。吳哥古蹟中的仙女都是身材姣好,胸大腰瘦的大正妹。

仔細看的話,仙女的頭冠雕工精細,儘管只是作為配角,卻還是花費相當功夫來雕刻。

這些雕像歷經風雨年代,日漸斑駁,卻難掩精緻的質感。

正如吳哥文化,也許古蹟會逐年衰敗,終有一日可能消失,但古老文明的華美底蘊,是永遠無法被時代掩沒、摧毀的。

進入巴揚寺「高棉的微笑」前,會走過百餘公尺的圍牆,牆上雕畫當時吳哥王朝的戰爭場面及日常平民生活。

若有時間仔細品味的話,一定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故事。像是這張照片,別的雕像都是閤嘴不露齒,只有這個老兄,大剌剌的把嘴張開,露出了方正整齊的牙。

 

大吳哥城的導覽,只安排了一個下午,我卻覺得意猶未盡。

總覺得有很多東西要看,要很多角落值得細細品味,有很多感受應該靜靜體會;但吳哥文化的悠遠神秘,該如何再一次兩次的短暫停留中看盡、訴盡呢?

旅行者總是貪心的,總會說著「如果可以再來,我要多看一些」,但我想這終究是無法窮盡的旅途,不管來幾次都一樣,永遠都處在一個追逐、找尋意義的過程裡。

如果再有機會的話,我想要花些時間,好好走完巴揚寺;我想要毫不心虛的說,我看過高棉微笑的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ireforyo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