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為什麼會喜歡旅行?」這是我訪談題綱的重點項目。

我的研究需要和一群喜歡旅行的人打交道,
從他們身上,我總是可以輕易的感受到他們對旅遊的執著與熱情。
譬如騎車環島的小愛學弟,或是為了節省旅費的便車愛,
又譬如「帶著地圖趴趴走」的blue,還有總是會跟鄉鎮長合照的南海道人,
聽說,還有一號人物總在各鄉鎮找當地人幫忙拍照,只為了要跟他們有實際的互動。

我總喜歡問他們,為什麼會喜歡旅行,尤其是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不是那種放假休閒的無目的閒晃,而是帶有強烈的企圖,
不管是要蓋滿319鄉鎮的微笑章,或是想要徹底認識台灣這塊土地,
總有源源不絕的能量,督促著他們前進。

我至今還不敢去定義那股力量。
表面上來說,是一種對台灣的情感,那理智上呢,
我總覺得只用情感帶過的話,又要流於形而上的矯情。

但我也可以確定,那不是如F所說的,
是一種「愛台灣」的強迫症,他們的實踐無法簡易的用這個口號套上,
甚至也可說,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旅行與土地的情感有何關聯。
至少,我很少從他們口中聽到「愛台灣」這樣的字眼,
頂多只說是對台灣這塊土地有情感。
至於是什麼樣的情意感受,大概就得靠研究者使出渾身解數,
拼命的跟理論對話,看能不能釐出一些頭緒。

或者也可以拿我自己作為一個例子。
L曾經說我的旅行是一種成癮,就好像藥物上癮一樣,
這種多少帶點負面意涵的語境,我一點也不想反駁。

從小就很羨慕那些父母會帶小孩出門玩耍的家庭,
聽著那些小孩朋友說哪個遊樂園好玩,哪裡的東西好吃,
我卻沒有去過、嚐過的失落感,一直都沒有得到補償。
因為爸爸的工作並不如一般家庭的爸爸一樣,
朝九晚五,還有週休二日。
而我的媽媽則是患有恐怖的暈車暈船症狀,
嚴重程度據說是從我家(小港)搭計程車到火車站,短短30分鐘的車程,
也需要事前去藥局買瓶暈車藥止暈。
所以,我和弟弟從小沒有出門玩樂的命,於焉注定。

打開家庭相簿,家族合照停留在我四五歲的階段,
小時候的我真可愛,印象中去過墾丁國家公園,去過......,
因為年紀太小,去那兒不記得了,只記得拍照的時候總是爸爸抱著我,
而我手上總會拿包可樂果。
這種餅乾現在還找的到,還有好幾種噁心的口味,
諸如九層塔之類的,而我長大之後就不愛吃了。

印象最深刻,或許也是足跡最遠的家庭旅遊,是小琉球之旅。
應該是國小的時候吧,或是國中,
看照片實在很難判斷我的年紀,似乎不管什麼時候,我都有一張老成的臉。
也忘了小琉球之旅到底玩了什麼,只記得搭了很久的船,媽媽不忘要吐上幾回,
我大概在船上晃晃蕩蕩的睡著,或是讓爸爸帶著在船尾看海。

有記憶的照片則是我和爸爸站在岸邊的一塊大石頭上,
他搭著我的肩,但兩個人的身體離的有點兒遠,
不知道是因為大石塊無法讓兩人親密的貼身站著,還是我那時已經開始青春的反叛。

從那次小琉球之後,就沒有一起去過哪了。
又或者我忘了,至少沒有照片,也沒有留下任何的隻字片語可供追憶。

之後的旅行都是跟男人去的。

剛和男人認識的時候,曾經聽他說過,
環遊世界是他的夢想。
那時候我根本沒這麼大的野心,從來不覺得環遊世界對我的生命有何重要,
但愛上他的時候,就不免要想,「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跟他一起環遊世界」。
或許就是出於這包山包海的企圖心,或許也是窮學生沒辦法環遊世界,
我們的第一步是玩遍整個台灣。

先是從離家最近的墾丁開始,每年的夏天都去那裡度假,
然後大學雙雙到嘉義求學,又是幹勁十足的玩遍了雲嘉南地區,
騎著小車上梅山賞螢火蟲,騎車來回台中嘉義,開車一天來回南投清境,
然後在大學畢業前,又跨出台灣海峽,到澎湖七美悠哉。
我到台北念書之後,不免又把台北市郊玩過一遍,還有宜蘭。

每次出發之前,我總細心的規劃,無非是希望在每個縣市的著名景點,
留下屬於我和他的足跡和記憶,我甚至會刻意的追求,
有一種想要收集台灣各地的我們的親密照的欲望。
從這點來說,或許還真有點強迫症的味道,後來也多少體認到,
那些出遊的照片無法代表什麼,更重要的是,兩個人一起出遊的心情,
和手牽著手走過的溫熱與情感。
(這或許也是後來就少拍照的原因)。

分開之後,我開始計畫一個人的旅行。
但卻遲遲無法成行。
行前準備了很多,搭車、當天來回,選擇安全人多的縣市,
或許帶本小說,拿著筆記本,揹著相機,一個人就可以出發了。
也許缺乏的是勇氣。或者,原因也不夠充分。

以前兩個人的時候,想著的都是甜蜜的畫面。
一個人的時候,難掩的是寂寞與自我成長的壓力,
還有一種想要逃離都會,隱身鄉野的矛盾情緒。
真要說現在我的旅行的意義,或許就是來自對於台北城市的種種適應不良。

我希望藉著我的旅行,找到我可以安身立命的理由和原因。
也許反身回顧那個我視之為萬惡淵藪的大都市,
也反思鄉村對於一個都市長成的孩子,又具備什麼意義。

旅行的意義,也許就在於給自己一個理由,
繼續生活著。
因為知道最終會回到家鄉,所以離去的動作和過程才值得叫人期待。
也因為知道最終要離去,家鄉才有讓人根著的潛在動能。

也許可以引C的一段話作為結束,
「到各處去看,才會認識這個地方,也才會認同、愛上這塊土地,
認同這裡是自己生長的土地。」
就C的說法,他認為台灣人就應該要環過島,就應該要登玉山。

或許這也是我另一個旅行的意義,雖然我暫且不想定義為一種對台灣的情感,
但當我騎著車,在花蓮台九馳騁的時候,我的確愛上那片連綿的山。
我沒去過以山景聞名於世的瑞士,但那一刻,
我幾乎要以為花蓮的山值得所有台灣人驕傲。

或者就為了這無以名狀的情感,我該踏出第一步。
2008年的新希望是,我要一個人旅行。

我要環島。
登玉山就先免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ireforyo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