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吳哥窟回來,已經整整過了一年兩個月了。
拍了幾百張照片,整理出幾本相本,還有好些沒有上傳到個人相簿,也還沒有時間(其實是懶)把旅行的紀錄寫下來。
所有關於吳哥的記憶,放在電腦磁碟中,漸漸讓其他資料夾掩蓋。
因為吳哥是跟團去的關係,我記得路途上我頗多抱怨,習慣了自助的我,非常不能融入跟團的忙亂節奏。
甜美的記憶是有一些,但隨著時間過去,也只剩下若深若淺的陰影。偶然想到的時候,會勾起一個微笑,遙遠的古老記憶會給我一些超現實的安慰。
這個照片中的女孩,是個例外。
我從未忘記過她,以及她對我做的事情。
在去吳哥之前,找了不少資料,很多網友都說要小心當地的小販,他們多半是未成年,甚至是幼年的孩童。
他們會使盡纏功,追著觀光客跑。而且東西品質不一定好,價錢還頗貴。
許多人建議,如果真的為這些孩子好,應該不要助長這種讓小孩賣東西的趨勢,要讓她們回歸校園,要給他們正常的兒童生活。
所以,不要跟他們買東西,可以送他們鉛筆或文具(也不要送糖果,因為會蛀牙)
我把這些意見謹記在心,也確實覺得,這些孩子很可憐。
別的孩子在受教育,他們卻必須為了溫飽而追著觀光客跑。
我當時沒想到,這也不是什麼可憐不可憐,而是環境如此,只是認命而已。
我們到洞里薩湖的時候,一對小兄妹滑著小船,載著滿船爛爛的水果,向我們兜售。
我和S看到那些不忍再看一眼的水果,也看著小兄妹祈求的眼神,和破爛的穿著,我不忍心再看,只好別過眼去。
到達松將軍廟時,入口擠了好幾個孩子,一看到我們就譏哩刮拉的圍過來,狠狠的包圍住。「拜託,買笛子」、「姊姊,幫我買」、「給我錢」等話,紛紛從這些孩子的嘴裡說出來。
長久與觀光客應對的結果,他們懂得說英文、日文和中文。
我和S不想買東西,從身上掏出水果和文具,想讓他們開心一下。但他們很明顯的扁了嘴,只希望我們買東西,這樣他們才有錢賺。
我竟對他們的老練有些生氣,因此而冷感,下定決心不買就是不買,擺出一副「你少來找我推銷」的臭臉。
孩子也懶得理我,開始追逐其他看起來較好說話的團員。
幾天下來,已經被這樣的小販文化搞的心情惡劣。
既想幫助他們,因為買點小東西對我來說並不困難,對他們來說卻是莫大的幫助,為何不幫?
又不想幫助他們,這並不是「該有」的觀光區文化,也不是小孩「應該」生活的方式,我不應助長這樣的風氣。
想幫也不是,不幫也不是,陷入掙扎的情緒。
直到,這個在小吳哥窟賣手環的女孩。
她手裡拿著一種竹編的手環,細細的,很質樸。賣得也便宜。
但因為我已經對小販冷感,當她挨近我的車,想對我兜售的時候,我只有冷冷的看她,微微搖頭,用眼神告訴她,「我不想買」。
她不死心,抓著一個手環,趴趴的拍著車窗,非要我打開窗子不可。
我有點生氣,覺得做生意又何必如此,不買難道不行嗎?
打開窗子正想要大聲勸退她,只見她笑著,把手環塞給我。
「妳很漂亮,送給妳的」。
我當下傻住,一股熱氣湧上我的臉,水氣暈上我的雙眼。
我是如何想像他們,而他們如何對待我?
我們如何想像這些「落後」國家的人?又如何自以為是的以「救世主」的心態,想給他們什麼。
我,才是那個在這個溫暖舉動下,最大的受惠者。
我的心,被那些金錢、憐憫、無謂的同情遮蔽,而忘了感受,最真實的人心。
那確實是我幾天的旅行下來,最溫暖、最動人的時刻。而我想,我永遠都忘不了那個女孩對我的付出與包容。
她的眼裡看盡觀光客自以為是的嘴臉、她的心裡感受眾人對她的忽視與不耐。而她用笑容和溫暖的心來回報。
所謂生活在「現代」的知識份子,又是如何詮釋這個單純、樸實卻深深撼動人心的力量呢?
很多人都說,跟這些小販買東西,是讓他們生活過更苦,愈來愈多家庭把他們的孩子送到觀光區來賣東西,他們無法受教育,無法過正常小孩的生活。
我曾經如此想。
但我也深深明白,所謂每個人都公平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所謂正常小孩的生活,也是因人、因家庭而異的。
如果她的生活如此,她必然循著這樣的養分而長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她。這不是外人可以插手或置喙的。
為何有這麼多人,帶著不同世界的眼光、不同階層的生活方式,要去當什麼「救世主」呢?
他們,也不過就是靠勞力賺錢的一群人。
而我,是絕對無法站在生活水準較高的位置,去看低他們。
謝謝那個女孩。
儘管已經是一年過後的現在。儘管是距離好幾千里的台灣。
我依然深深記得她的笑臉。還有她留在我心中,體貼的心意和溫暖的力量。
ps.照片中的小女孩,顏色不太對。因為導遊一直玩我的相機,我忘了把顏色調回來,就拍下了這麼一張照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