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巴肯山上的巴肯寺。
標高僅67公尺的巴肯山,雖然山勢不高,但攀爬不易。
此處以夕照美景聞名,遊客不畏艱難的爬上山,環坐在巴肯寺旁。
從巴肯山山腳一路爬上巴肯寺的壇台,眼看這些古蹟都用人工的方式加以扶持,一邊慶幸這個時間點來,至少見證過一個古老王朝的歷史與存在。
每一層壇台都有石獅子兩隻,他們姿態昂揚的蹲據在階梯兩旁,眼下的世界是俯瞰巴肯山下源源不絕的遊客。
在從前,前來祭祀的達官貴人也是循此路而來,物換星移,獅子見證了千年來的轉變。
從山下一路走來,上巴肯寺前得先登上五層的階梯。
雖然巴肯山低矮,但因角度問題,攀爬不易。石階因為長年的磨損,多數不完整而高低不平,爬時必須手腳並用。
其實上山還不可怕,恐怖的是下山,居高臨下的震撼感讓我腿軟。(但sophia手腳靈活,跑跳幾下就下山了)
寺廟壇台分成五層,四周圍繞了四十四座磚塔,每一座磚塔都象徵一座山,凸顯出印度教對山的崇拜(須彌山)。
然現在磚塔多數毀損,石磚散落一地。
巴肯寺也有許多石雕可看,但因歷時久遠,許多雕刻已經模糊難辨。
大石塊上的石雕非常有趣,好像是拼圖一般。長年累月的風吹雨打日曬,讓雕刻的神情更為圓滑,身上的苔綠或是剝落的石灰,說明了歷史的痕跡。
在巴肯山登高遠眺很有意境,可以看到遠處的小吳哥寺,開闊的空間感也讓人心情平靜。
巴肯寺的神奇之處在於,儘管遊客很多,人很擠,但是卻不覺得煩躁,大概是午後的涼風吹,讓人心情舒爽吧...
一對情侶相互依偎。兩個相愛的人一起看著同一片風景,我覺得這個畫面很美。
少了夕照的巴肯寺,對許多觀光客來說,也許就少了味道和顏色。
但我走過略微濕滑泥濘的小山徑、初登巴肯山,登高遠眺吳哥城景致,想著這麼多國家、不同種族的人坐在此地,作為歷史和文明的見證者,不禁有一些感動。
沒有金黃微光為巴肯寺上色,巴肯寺仍暈染著文明的餘暉,持續聳立、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