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與6個月大的璿璿。(攝於新竹護城河)


「一個女人,忘記了童年和少女時代的夢想。

隨著孩子的成長,她逐漸失去了自己,成了單純的『媽媽』」。

她的一生獨自對抗貧窮悲傷,全心的奉獻自己。

現在,她卻失蹤了......」

 

那天阿坤推薦我韓國作家申京淑的作品「請照顧我媽媽」,當下想,可能是跟母親有關的題材,大概跟我最近為人母的心情搭的上,也沒懷抱多大的期待,就開始讀了。


在一邊照顧小孩的週末假日,一邊閱讀這本書,格外有感,也因為文字真摯直抵人心,我看得很快,同時也懷著一種「懼怕」、「擔心」的心情,為了書中的媽媽,為了我現實生活中的媽媽,也為了我自己。


書評說,閱讀時幾乎是眼裡漾著淚的薄膜狀態下讀完的;但對我來說,真的就是懷著緊張的心情。讀完之後,在悵然若失的情緒中,想著「要立刻上網買下這本書,且多買幾本,把書寄回高雄給弟弟看」。


書的最初,從媽媽消失了一週開始。四個子母面對這件事情,從驚嚇中意識到自己對媽媽的一無所知,連尋人啟事都不知道從何寫起。

 

在找尋媽媽的過程中,大兒子,大女兒、小女兒和丈夫,作者用這些不同角色的視角回顧了媽媽的一生,媽媽經歷了貧困流離,走過了生離死別,每天就在餵養小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望丈夫早歸的作息中,度過一天又一天。

 

媽媽的心理有需求、媽媽的心理有傷、媽媽有夢想、媽媽有著好多難圓、難訴說的遺憾,不是不能說,而是沒人聽她說、沒人察覺媽媽的需要,就連媽媽生病了,也因為害怕「家中的支柱要倒了」,選擇漠視,選擇遮著眼的太平。

 

書裡有一封妹妹寫給姊姊的信,道盡對失蹤媽媽的想念,以及對母職角色的反思。

 

「媽媽不見了,而我每天還是要給孩子們做飯、餵飯、梳頭,送他們上學,不能到處找媽媽。....姊姊,雖然我不能全盤否認,然而我確實做不到像媽媽那樣。我餵孩子的時候時常不耐煩,感覺孩子束縛了我的腳步。有時甚至產生被拖累的想法。我很愛我的孩子,也為此讚嘆,常常感到無比新奇,這些孩子真的是我生的嗎?但是,我不可能像媽媽那樣把自己的全部人生奉獻給子女。

 

看似我也可以為孩子們付出全部,然而我絕對做不到像媽媽那樣。我希望老三快點長大。我常常覺得人生因為孩子而停滯了。......是的,我也有我的人生。每當意識到自己有這種念頭的時候,我就會想起媽媽。

 

媽媽是怎麼做到的呢?我真的感覺自己不了解媽媽。假如媽媽一生只能為我們迫不得已, 我們憑甚麼認為媽媽從出生就註定是當嗎媽的人呢?我也做了媽媽,卻依然有這麼多夢想。....媽媽沒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手裡握著時代交給她最糟糕的牌,不得不獨自對抗貧窮、悲傷,而且還必須戰勝。儘管這樣,媽媽還是盡其所能的奉獻自己。

 

我為什麼從來沒有考慮過媽媽的夢想呢?」

 

讀這本書的時候,書中媽媽的身影一直和我的媽媽重疊,給我很多情緒上的振動。也察覺到自己,確實是在當了媽媽之後,透過每天和自己、和夢想、和生活、和小孩的不斷對話後,多少能去揣度媽媽當年的心境,以及完全明白媽媽為了家庭,放棄了多少,才能符合大家對「媽媽」的期待。


而這一路走來,真是太苦太苦。就連小孩都長大了,心理的牽掛和擔憂依然存在。或許就算有一天,步入生命的盡頭,也一定仍會惦記著小孩、孫子,因為這所有就是她的一生。


很多人都說,當小孩生了小孩之後,小孩心理就只有小孩,沒有當媽的了。這或許是天性。但我覺得生育下一代正好是一個重新檢視親子關係的機會,把也許就要錯過的儘快補起來。


謝謝我的媽媽,這輩子最愛我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ireforyo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